一、臨床見習準備
根據臨床教學與見習計劃、大綱和指導要求,教研室在學院下達見習任務后,組織進行個人和集體備課,確定本學期見習課內容、時間和專職帶教老師,填寫臨床見習授課計劃表。
1.個人備課
(1)見習帶教老師需事先填寫見習教案、講稿及制備課件,明確見習的病例、目的、內容、步驟、時間分配及需強調的重點。見習課結束交教研室教學秘書留存。
(2)見習帶教教師應參加相關理論課的聽課,以保證見習教學與理論課講授內容的一致性、互補性。
2.集體備課
(1)在教研室主任或教學組長指導下進行集體備課。
(2)對每一次見習課的目的、要求、內容、重點、難點、教學方法、時間安排共同討論并詳細記錄備案,教研室主任審閱并簽署意見。
3.病例準備
(1)按照《見習大綱》的要求,帶教教師應事先確定見習病種、床位,預先準備、熟悉病例。
(2)準備相關輔助檢查資料和教具(如X光片、心電圖和教學模具等),可播放錄像或準備多媒體課件。
(3)對病人做好思想工作。以保證見習的順利完成。
4.每次見習的具體內容、時間、地點及帶教教師,應事先明確,通知學生。
5.師生均要穿白衣,戴工作帽、口罩,攜帶見習用具。注意保護性醫療措施。
二、臨床見習過程及要求
見習教學內容應包括理論回顧、臨床病史采集、檢體示范、相關醫學資料展示、病史綜合分析討論、學生分組練習及教師組織病例討論,分三個階段:
1.在示教室進行,帶教教師檢查并記錄學生出勤,簡要復習見習病種理論授課相應的內容,簡短說明本次見習的目的、內容和時間安排,見習方案、病例、程序以及注意事項。
2.教師帶領學生在床邊問診和查體
(1)指定一名學生問診,其他學生點評和補充,教師點評、糾正與指導;
(2)學生代表查體,其他學生點評和補充,教師點評、糾正和指導;或教師示教查體,學生分組分病人見習與操作。
3.示教室討論
病例討論應簡要的全面分析典型病例的基礎上,以問題為中心開展討論。
(1)學生代表報告病歷摘要,其他學生對病歷報告和病例特點進行補充和點評,教師點評、糾正與指導,給出正確答案;
(2)對照課堂講授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結合所選擇的具體病例逐段分析與討論;判斷輔助檢查的結果、臨床意義、啟發學生提出初步診斷、診斷依據和鑒別診斷,提出合理的治療方案、治療措施和預防措施;如何判斷預后、觀察病情和進行隨訪。
? 此階段教師應不斷進行啟發、引導、提問,組織討論、歸納和小結,師生互動,教師答疑,可插入小演習或思考題。并從見習病例擴展開來,順理成章地傳授疾病和新進展,理論聯系實際、拓展知識面。
(3)臨床見習小結:每次見習完畢,教師要對本次見習的內容進行歸納及小結,指出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鞏固和加深所見習的內容。
?三、臨床見習成績記錄
1.見習結束時,學生要根據臨床見習要求書寫見習日志,老師認真修改,做出評語及百分制評分,不合格者應責令其重寫,直至合格。
2.帶教教師將見習日志、學習態度成績記錄在臨床見習平時成績中。?
四、臨床見習質量監控
?1.質量評價
?(1)教學態度:儀態端莊,精神飽滿,授課有激情,準備充分。
?(2)教學內容與文件:組織到位,秩序良好,思路清晰,內容充實,時間安排合理,使用外文詞匯,教學計劃、大綱、教案、課件、教材、參考書籍齊全。
?(3)教學方法:語言流暢、師生互動有親和力,規范操作,鞏固“三基”,培養技能,教具充分,巧妙答問,糾錯總結。
(4)教學效果:學生積極出勤,主動實踐練習,參加問答討論。
?2.教研室學管理者要定期檢查見習日志和成績評定情況,開展臨床見習質量評價,及時反饋和解決見習中存在的問題。每學期將臨床見習帶教教師的見習質量評價表評價結果交教研室備查。
?
3.學院、教學部組織教學督導檢查組定期進行抽查性聽課并檢查臨床見習日志、成績記錄等,了解師生總體見習情況。
?五、臨床見習注意事項
?1.切忌把臨床見習課當作理論課的翻版或自習課。
?2.避免學生未預習,未使用病歷及相關資料。
?3.避免見習病例太少或不典型。
?4.避免未聯系具體病例只講理論。
5.注重師生互動、體現以學生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