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妻无码啪啪AAAAA|男生用j桶美女屁股|亚洲 欧美 国产 日韩 精品|韩国无遮挡漫画

延安大學附屬醫院

醫學教育

教學管理

當前位置: 首頁 >> 醫學教育 >> 研究生 >> 教學管理 >> 正文

內科學(105101)

發布日期:2020-10-13    點擊:

一、學科簡介

2000年,內科學增列為延安大學首批臨床醫學專業的碩士學位授權點,2001年由消化、肝病(感染)、病理及免疫學科的5位導師組成消化肝病方向導師組。2002年開始招收首批內科學科學學位研究生,2009年,臨床醫學專業獲批為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2010年開始招收內科學專業學位研究生。2011年,隨著我校臨床醫學獲批為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內科學各專業得到快速發展。內科學碩士點設立以來,已累計遴選了36位導師,形成呼吸系病學、消化系病學、心血管病學、肝臟病學與感染病學、內分泌與代謝病學、腎臟病學、血液病學、腦血管病學8個穩定的研究方向。由于人事變遷等原因,現為由30位導師組成的碩士師資團隊。導師中有博士4位,碩士8位(在讀博士5位),均為副教授/主任醫師以上職稱。

內科學碩士點擁有呼吸病、消化病、心血管病、肝(感染)病、內分泌與代謝病、腎臟病、血液病、腦血管病8個學科,20個病區、床位800余張。有業務人員600余人,其中副教授/副主任醫師以上職稱人員50余人,碩士及以上學位人員60余人。有各級學會委員100余人,市專業學會主委學科6個(感染病、內分泌科、神經精神學、肝病學、呼吸、消化內科及消化內鏡)。心內科、感染病科為較早(2005年)由省衛生廳批建的“陜西省優勢醫療專科”;有2012年衛生部批建“衛生部腦卒中篩查與防治基地”;有陜西省科技廳、衛計委批建的臨床醫學研究分中心2個(陜西省胃腸疾病、慢性肝臟疾病臨床醫學研究分中心);有延安市創新團隊2個(延安市糖尿病防治研究、延安市胃癌高發地區胃癌篩查和干預科技創新團隊)、有延安市臨床重點實驗室1個(延安市感染性疾病臨床重點實驗室);2016年以消化肝病專業為主體建立了樊代明院士消化系病院士工作站。2016年感染病科被評定為全國肝膽疾病示范基地,2017年被評定為中國乙肝臨床與科研隨訪平臺。

2002年開始招收內科學研究生,已經畢業學生150余位。我校內科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較高,就業范圍較廣,主要在我省、市內三甲醫院,甚至輻射全國各地,比如: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河南省傳染病院、陜西省人民醫院、延安大學附屬醫院、西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等。

2011年以來,內科學專業碩導團隊取得豐碩的科研成果。2017年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心內科宋延彬、消化科古巧艷);獲批省級課題6項、廳局級課題50余項,參與全國多中心合作課題16項,共獲經費600余萬元。獲省市科技獎48項,其中省獎7項。發表論文600余篇,其中SCI 20余篇、中華系列雜志論文50余篇,出版著作3部,獲批發明專利1項。主/承辦各類學術會議100余場。

二、培養目標

按照國家和學校碩士培養工作要求,內科學專業以培養政治思想進步,專業基礎扎實,臨床實踐能力和科研創新能力強,能夠適應社會發展需要,能夠從事本專業及相關學科領域臨床、教學和科學研究的高級專門人才。具體目標如下:

1.熱愛祖國,遵紀守法,品德良好,獻身科學,具有團結協作精神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服從國家需要,積極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2.系統掌握本學科及相關學科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熟悉本學科常見病、多發病及疑難病、急危重病人的搶救診治及健康保健康復等相關工作,掌握內科常見病、多發病的病因、 發病機制、臨床表現、診斷和防治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實踐技能,具有從事科學研究、教學或獨立承擔本專業臨床工作以及其它工作的能力。

3.通一門外語,能熟練閱讀本專業的外文資料,并具有一定的外語寫作能力;能熟練使用計算機輔助工作,能獨立制作多媒體課件并進行計算機圖文處理。

4.具有較強的信息意識和獲取信息能力,有嚴謹的科學精神和治學態度。

5.身體和心理健康。

三、主要研究方向

經過多年的建設,內科學逐漸形成一定規模,凝練出優勢突出而穩定的研究方向和學術團隊。圍繞內科學各系統疾病預防、診斷和治療,開展基礎和臨床研究工作。各研究方向均有鮮明的研究主題,并在各自的專業領域有突出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各方向研究主題包括:

1.呼吸病學方向

1.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基礎與臨床研究

1.2支氣管哮喘的基礎與臨床研究

1.3肺結核及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診治

1.4肺癌的基礎與臨床研究

1.5無創呼吸機的臨床應用研究

2.消化病學方向

2.1胃癌的診治研究

2.2慢性肝病的診治研究

2.3大腸疾病的診治研究

2.4胃腸道腫瘤的臨床與病理研究

2.5膽胰疾病內鏡下診治研究

2.6早癌的診治研究

3.心血管病學方向

3.1.血管疾病基礎與臨床研究

3.2高血壓病基礎與臨床研究

3.3心力衰竭基礎與臨床研究

4.肝臟病學與感染病學方向

4.1.感染性肝病的基礎與臨床研究

4.2.非感染性肝病的基礎與臨床研究

4.3.終末性肝病的基礎與臨床研究

4.4.感染性疾病的基礎與臨床研究

5.血液病學方向

5.1惡性血液病的基礎與臨床研究

5.2血液系腫瘤的生物免疫治療

6.內分泌與代謝病學方向

6.1.糖尿病的流行病學及并發癥的診治研究

6.2甲狀腺疾病的診治研究

6.2.骨質疏松癥的診治研究

7.腎臟病學方向

7.1腎臟病的診治研究

7.2血液凈化技術的臨床應用研究

8.神經病學方向

8.1腦血管疾病基礎與臨床研究

8.2癲癇基礎與臨床研究

四、培養年限

內科學專業學位碩士生修業年限為3年,基礎課程學習為半年,臨床實踐、臨床課程及課題研究2年半。第三學期完成學位論文的開題報告,第四學期完成科研中期考核,第五學期畢業論文初審。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時完成各項學習任務者,可申請延長學習年限,最長不超過4年。

五、培養方式與方法

1.內科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采取學位授權點監督指導下的導師組負責制培養模式,包括課程學習、臨床能力訓練、科學研究和學位論文撰寫三個環節。

2.要充分發揮校院研究生管理部門、導師組、指導老師和學科團隊的綜合優勢,為每位研究生的培養創造最好的學習成長條件和全方位、全流程的指導管理,確保各環節學習任務的落實和完成。

3.校院研究生管理部門加強全流程管理,組織、協調好各相關部門工作,指導制定各項工作規劃、工作方案,督導和考核導師組各項教學任務的落實情況和研究生學習、工作的完成情況。

4.內科學導師組在校院研究生管理部門領導下開展工作,實行導師組組長負責制,各研究方向/學科組集體指導、帶教導師全面負責的帶教原則,協調各研究方向學科落實制定各項工作規劃、工作方案,督促各位導師組認真完成各項教學任務。

5.完善帶教環節、加強專業訓練、提高研究生工作能力和水平。

(1)不斷改善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效果 在基礎課教學中,注重以問題為導向,教學全過程貫穿對學生科學思維方法的培養;專業課教學中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強調專業素質、創新應用能力的培養;加強跨學科知識的學習,有助于研究生形成多學科領域發現、思考和研究問題的能力以及綜合解決問題能力;重視在科研實踐中培養創新能力,讓研究生參加科研實踐,在科研實踐中訓練、培養科研能力。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學習書本知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增強研究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問題解決能力,促進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提高。

(3)構建培養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良好環境 學術交流可以使研究生在與他人的思想“碰撞”中產生新的構思、新的設想,是培養研究生科研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導師要主動營造濃厚的學術氛圍,加強內部交流,組織討論、互通信息,相互提高。學校應從制度上對開展學術交流活動作出規范,規定研究生每年或每學期應該參加學術活動的次數,并計算學分。研究生本人要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充分利用學校的資源,利用互聯網,主動收集有關學術交流的信息,留意學科領域最新的發展動向并學習相關知識,積極參與學術交流,主動和導師聯系并探討相關問題,進而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的科研創新能力。

培養以及提高碩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貫穿整個研究生教育,應強調“全方位、全過程”的理念,充分利用課程教學、科研實踐、論文撰寫三個主要培養途徑,需要學校、導師、研究生三方的共同努力。改善科研條件、強化科研裝備,建設科研隊伍,提高自身能力。

六、課程設置及培養環節

1.課程設置:

參照教育部相關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印發的要求,內科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堅持以培養研究生職業能力為核心,加強產學結合、堅持學以致用,突出知識運用力、實踐創新力和職業發展力的培養。內科學專業學位的課程設置和由學位課、非學位課和其它培養環節三部分組成。實行學分制管理,研究生必須至少修滿30學分。具體課程設置見附表。并通過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及考試、學位論文答辯,方可授予學位。

(1)學位課是指獲取學位所必修的學位公共課(包括政治、外語)和學位基礎課(包括醫學統計學、臨床實踐技能、醫學信息檢索和醫學科研設計)。

(2)非學位課是指各領域、學科、專業、研究方向所具備的拓寬知識面的技能類課程。包括學位專業課和選修課。內科學學位專業課建議統一選定設置為內科學和各研究方向課各2學分,內科學前沿講座要求1-5學期每學期修2學分。選修課要求學生與導師協商從開設課程中選學不少于5學分的課程。

(3)其它培養環節是指獲取學位所必需的學位論文完成、專業實踐和參加學術活動等。

2.培養環節:

1)臨床能力訓練

按照《國家衛生計生委辦公廳關于印發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認定標準(試行)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內容與標準(試行)》(國衛辦科教發{2014}48號)進行,實際培訓時間不少于33個月,達到專業培訓標準細則的要求。研究生通過本階段的臨床能力訓練,掌握輪轉各專科的基本診斷治療技術;掌握本學科常見病、多發病的病因,發病機理、臨床表現、診斷、和鑒別診斷及處理方法;掌握門、急診危重病人搶救處理技術;學會接診病人及門診病歷書寫并對下級醫師進行業務指導。

2)科研與教學能力訓練

① 碩士生應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收集、病例觀察、醫學統計、循證醫學等科學研究方法。能夠熟練地搜集和處理資料,在臨床實踐中發現問題、科學分析和總結,研究解決問題,探索有價值的臨床現象和規律。

② 碩士生應參加教學查房、病例討論會、專題講座、小講課等教學工作,參與見習/實習醫生和低年資住院醫師的臨床帶教工作。

內科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在學期間積極參加學術活動,作書面記錄并撰寫心得體會,實行學分制管理,按照參加會議級別和學時不同計算學分,學期末匯總上報。學位論文工作的所有環節均應有書面記錄和結論。教學實踐是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中的重要環節。研究生在學期間,必須保證不少于半年的實踐教學,可采用集中實踐與分段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參加教學實踐應撰寫總結報告。上述材料通過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統提交導師審查,所在培養單位負責審核認可。

七、學分要求

研究生學習實行學分制,每個學分對應的標準學時數為18學時。研究生應修滿30學分,其中:課程學習18學分,實踐12學分。詳見“研究生課程設置 ”。

八、課外閱讀與科研計劃

內科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根據研究方向不同,需按照學科培養要求,參照各專業學術期刊和著作書目(詳見后十三款項)進行學習,并定期向導師組匯報。

各學科、各位導師需對所指導研究生培養提出明確的的科研要求,開展具有內科專業特色的科研和創新活動。按照要求制定科研工作計劃,并加強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訓練、提高科研水平。

1.碩士生應學習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收集、病例觀察、醫學統計、循證醫學等科學研究方法。能夠熟練地搜集和處理資料,在臨床實踐中發現問題、科學分析和總結,研究解決問題,探索有價值的臨床現象和規律。

2.校院及學科組需建立讀書報告制度和學術沙龍制度,積極組織開展學術交流和學術活動。并組織和要求研究生通過多種途徑積極參加本專業及相關專業各層級學術活動和科研培訓,豐富知識、拓寬視野、掌握前沿、啟迪思路,并定期由導師組和導師負責對學生進行考核和評價。

3.研究生應積極參與導師及學科的科研實踐工作,不僅參加本人課題的資料整理、實驗操作、統計分析、論文撰寫工作,還要積極參加本學科科研團隊的項目申報、成果評審等工作,提升實際工作能力。建議要求每位研究生畢業前完成綜述、個案及論著撰寫,參與完成市級及以上項目申報標書撰寫、課題和成果申報工作。

九、中期考核

對二年級碩士生在進入學位論文寫作階段之前進行中期考核,時間一般安排在第四學期,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學習態度、學習成績、臨床實踐能力和科研能力、身體狀況等內容。

十、開題報告

論文的選題直接關系到論文的質量和水平,要求碩士生在廣泛調查研究,大量閱讀文獻資料,熟悉本學科的國內外發展前沿的基礎上,明確主攻方向,在導師的指導下確定論文題目。選題報告在學科組內公開組織評審或者由我院研究生管理部門組織進行全院集體開題,集體開題時邀請統計學專家、外聘學科帶頭人等進行指導,評審通過后填寫《延安大學研究生學位論文開題報告》即可進入論文研究階段。

十一、學位論文

1.學位論文按照《延安大學論文規范》要求執行。論文應數據可靠,分析合理恰當、寫作規范,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社會價值。

2.定期檢查學位論文的進展情況

研究生應定期向導師及導師組匯報論文進展情況,及時解決論文研究進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使課題得以順利進行。

3.學位論文預答辯

碩士研究生應在申請學位論文答辯前3個月,由學院學位評定分委員會組織進行預答辯工作。預答辯委員會成員對碩士學位論文進行嚴格、認真的審查,詳細指出論文中存在的不足和問題,提出改進意見。

4.科研論文發表要求

碩士生在讀期間至少以第一作者發表1中文核心期刊論文(至少為綜述),必須是學位論文工作的科研成果,作者第一單位必須是延安大學。

十二、畢業與學位申請

碩士生在規定修業年限內完成培養方案規定的課程學習,考核成績合格,獲得規定的學分,通過學位論文答辯,符合畢業條件,準予畢業。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的有關規定,達到碩士學位授予標準,經學校學位評定委員會審核通過,授予碩士學位。

十三、主文獻研讀課程書目(列出本學科專業的必讀文獻)

以下著作書目研究生根據研究方向做具體選擇,定期向導師組做讀書匯報。

1.呼吸病學方向

1.1 《協和呼吸病學(2) 》 ,蔡柏薔 ,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

1.2 《臨床呼吸生理學》 ,朱蕾等,人民衛生出版社

1.3 《機械通氣臨床實踐》 ,俞森洋,人民軍醫出版社

1.4 《胸部 CT MRI(4)DavidP.Naidich ,人民衛生出版社

2.消化病學方向

2.1 《實用內科學》第11版,主譯:向丁紅,人民衛生出版社

2.2 《中華消化雜志》

2.3 《中國內鏡學雜志》

3.心血管病學方向

3.1 Braunwald心臟病學,Eugene Braunwald,天津科技翻譯出版有限公司

3.2 超聲心動圖學(4),王新房,人民衛生出版社

3.3超聲心動圖規范化培訓教材,朱天剛等,人民衛生出版社

3.4 心力衰竭,Douglas L.Mann,高煒等譯,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

3.5 臨床心臟電生理學,Mark E.Josephson,郭繼鴻等譯,

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

3.6 心血管介入治療高級培訓教程,喬樹賓,人民衛生出版社

3.7 心血管病理生理學,Leonard S.Lilly,智光譯,人民軍醫出版社

3.8 西氏內科學(24):心血管疾病分冊,()戈德曼、謝弗

出版社: 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 1

3.9 介入心臟病學(2) 馬長生等,人民衛生出版社

3.10 心內科值班醫生手冊(3) 庫翰,吳立群譯 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

3.11心房顫動導管消融學(2)劉旭,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3.12心力衰竭的管理:內科卷,Ragavendra R.Baliga等,上海科技出版社

3.13心血管影像學基本教程,葛均波等,人民軍醫出版社

3.14臨床實用心臟起搏技術,華偉,人民軍醫出版社

3.15心臟危重癥處理原則和案例分析,劉文嫻等,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

3.16菲根鮑姆超聲心動圖學(6) Harvey Feigenbaum 等,人衛出版社

3.17實用內科學(14) 陳灝珠等,人民衛生出版社

3.18心血管介入治療并發癥:病例與圖譜,Issam D等 ,天津科技翻譯出版

有限公司

3.19馬丁代爾藥物大典(原著第37) S.C.斯威曼等,化學工業出版社

4.肝臟病學與感染病學方向

4.1《中華肝臟病學雜志 》

4.2《中華傳染病病雜志》

4.3《臨床肝膽病雜志》

4.4《肝臟》

4.5《胃腸病學和肝病學》

4.6《國際流行病學傳染病學雜志》

4.7《傳染病信息》

4.8《實用肝臟病雜志》

4.9《中西醫結合肝病雜志》

4.10《中華實驗與臨床病毒學雜志 》

4.11《中華微生物與免疫學雜志》

12.窗體頂端

Liver Internation窗體頂端

4.12Liver International

4.13VIRAL HEPATITIS

4.14Hepatology

4.15Epidemiology Infection

4.16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4.17Europe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4.18Human Immunology

4.19《實用內科學》 陳灝珠主編 ,人民衛生出版社

4.20《傳染病學》 王季午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

4.21《實用傳染病學》 李夢東主編 ,人民衛生出版社

4.22《現代感染性疾病與傳染病學》 彭文偉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

4.23《肝炎學大全》 葉維法主編 ,人民衛生出版社

4.24《乙型肝炎基礎和臨床》 駱抗生主編 ,人民衛生出版社

4.25《醫學細胞與分子生物學》 陳詩書主編 ,人民衛生出版社

4.26PCR技術實驗指南》 黃培堂等譯 ,人民衛生出版社

5.血液病學方向

5.1《中華血液學雜志》

5.2《臨床血液學雜志》

5.3《國際輸血雜志》

5.4《白血病淋巴瘤》

5.5《腫瘤》

5.6《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

5.7《中華醫學雜志英文版》

5.8Journal  of  Blood

5.9《血液病學》張之南 楊天楹 郝玉書主編 人民衛生出版社

5.10《威廉姆斯血液學》(第7版)主譯:宋善俊 陳燕 人民衛生出版社

5.11《實用內科學》(3)  朱啟镕 方峰主編 人民衛生出版社

5.12《分子細胞生物學》 韓貽仁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5.13《實用內科學》 (第14版)陳灝珠主編 人民衛生出版社

5.14《醫學免疫學》 第六版 金伯泉主編 人民衛生出版社

6.內分泌與代謝病學方向

6.1.《威廉姆斯內分泌學》第11版,主譯:向丁紅,人民軍醫出版社

6.2《內分泌代謝病學》第三版 上下冊 廖二元主編 人民衛生出版社

6.3中華醫學內分泌學分會2013年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6.4《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

6.5《中國糖尿病雜志》

7.腎臟病學方向

7.1《腎臟病學》第三版,王海燕,人民衛生出版社

7.2《腎活檢病理學 》第三版,鄒萬忠,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

7.3《血液凈化學 》第三版,王質剛,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7.4《中華腎臟病雜志 》

7.5《腎臟病與透析移植雜志》

7.6 Kidney international(KI)國際腎臟病雜志》

8.神經病學方向

8.1《神經病學》 吳江主編 人民衛生出版社

8.2《實用神經病學》 (第二版) 史玉泉主編

8.3《神經系統疾病定位診斷學-解剖、生理、臨床》 劉宗惠譯

8.4《現代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 盧圣棟主編

8.5Principles of Neurology Maurice Victor,Allan H. Ropper主編

8.6Clinical Neurology Roger P. Simon 主編

8.7《國外醫學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學分冊》

8.8Brain

8.9《奈特人體神經解剖圖譜》

8.10《中樞神經系統CTMR鑒別診斷》

8.11《腦血管病圖解》

8.12《現代臨床腦電圖學》(第3版)JOHN S. 人民衛生出版社

8.13《神經內科疾病臨床征候與病變》 王麗娟主編 人民軍醫出版社

8.14《癲癇-發作和綜合征的診斷與治療》 任連坤譯 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

8.15《中華神經科雜志》

8.16《中國卒中雜志》

8.17Neurology

8.18stroke

8.19《中國神經精神科雜志》

9. 主要學習網站

9.1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

9.2 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

9.3 中國知網

9.4 維普網

9.5 科學網

十四、培養質量保障

1.建立院級教學督導小組,定期督導研究生臨床教學工作。

2.實行導師跟蹤負責制,堅持導師具體指導及教學小組集體培養相結合的培養方式。

3.教學部定期下臨床科室檢查研究生的教學活動。

4.每個領域配備有教研室主任、教學秘書,負責該領域培養計劃的制定、安排研究生課程及教學督導等教學工作。各研究方向配備有教學小組,各臨床科室有教學聯絡員,協助科主任負責研究生在臨床科室的教學管理,如入科教育、病歷書寫、教學查房、小講座、病例討論、出科考核等教學活動。


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設置(內科學)

課程類別

課程編號

課程名稱

學時

學分

開課學期

考核方式

開課單位

備注

學位公共課

5學分)

1071901

英語

36

2

1

考試

外語學院

1071903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

54

3

1

考試

政法學院

學位基礎課

5學分)

07100603

醫學統計學

36

2

1

考試

醫學院

10510141

醫學信息檢索

18

1

1

考試

醫學院

10510142

醫學科研設計

36

2

1

考試

醫學院

學位方向課

5學分)

10510104

內科學

36

2

2

考試

附屬醫院

10510134

呼吸系病學

18

1

2

考試

附屬醫院

10510137

消化系病學

考試

附屬醫院

10510107

肝臟病學與感染病學

考試

附屬醫院

10510138

內分泌與代謝病學

考試

附屬醫院

10510109

腎臟病學

考試

附屬醫院

10510144

心血管病學

考試

附屬醫院

10510145

血液病學

考試

附屬醫院

10510143

腦血管病學

考試

附屬醫院

10510204

醫學前沿講座

36

2

1-2

考試

附屬醫院

專業選修課

3學分)

10510205

公關禮儀

18

1

1

考查

文學院

10510132

醫學寫作學

18

1

2

考查

醫學院

10510115

醫患關系心理學

18

1

1

考查

醫學院

10510146

影像診斷學

36

2

1

考查

附屬醫院

10510208

臨床腫瘤病理學

18

1

2

考查

附屬醫院

補修

本科課程

大于等于4學分,不計入總學分

專業實踐課(12學分)

1071909

12

1-6

附屬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