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江門文明網
很多人以我國悠久文明歷史引以為傲,生長在禮儀之邦,遵守禮儀法制是我們為和諧社會應該尊崇的道德和底線,但精神文明更能進一步提高公民道德及社會文明程度。
近日,來自佛山的“擋車哥”爆紅了網絡,他用無畏無私的義舉給大伙上了“正能量”的一課。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軀作一個活體警示牌,為發生車禍的年輕女子擋住來往的車輛。為的是,防止傷者受到二次傷害。記者在采訪他的時候,他卻只是無關痛癢地說:“車禍救人只是舉手之勞,并無任何損失。不以小善而不為,如果每個人都能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匯聚起來便是不小的正能量。”這讓筆者想到一日在上班途中,遇見一位賣菜的大叔因蔬菜承載過重,導致車輛失去平衡倒在馬路中間。車上大部分的蔬菜都散落在地,大大小小的土豆更是“竄逃不已”。那時正值上班時間的高峰期,在他身旁有來來往往的人群及川流不息的車輛,可竟沒有一人對他伸出援助之手。還有幾個月前被各類媒體報導的“老人摔倒事件”,“小悅悅被車碾壓事件”。相比之下,“擋車哥”的義舉是那么溫暖人心,也能更好地激勵那些擁有善心卻害怕承擔“惡果”的人。
如果因為怕被訛錢,怕做好人反被誣蔑,在面對這些需要幫助,需要我們及時伸出援手的人,做出袖手旁觀,漠然視之,避之不及的態度,讓他們錯過了最佳時期的救治,從而釀成無法挽回的悲劇。這不僅會體現出這個群體陌生人之間的道德淺薄,也勢必會加劇社會的“信任危機”。有時,我們只需舉手之勞,便可以救別人于水火,化危險于平安;有時,我們只需要付出一點點的善良,便可以給置身黑暗的人帶來曙光,那么,又何樂而不為呢。
善良是美好的,也是一種修養,更是一種精神文明的體現。當有人需要我們幫助,而我們也有能力時,此時的伸手相助應是一種義務,不分親疏,不分老少,也不分職業。應該義不容辭,該出手時就出手,不需要害怕會給自己帶來任何麻煩,只要自己問心無愧,一腔真誠。
幫助別人,即使沒有得到功勛卓著的刮目,沒有受人敬仰的榮耀,也沒有熱情澎湃的掌聲,但我們的善良必將會獲得一顆感恩的心。倘若我們每個人都帶著善意,對周圍的人也自然能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當你用自己的善心溫暖了別人,相信總有一天,這種溫暖會以另一種方式回饋于你。
人之初,性本善,只要我們每個人都帶著一股正能量,明白“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惡之家必有余秧”,才能對正在日漸加劇的社會“信任危機”力挽狂瀾。我們所生活的環境也定會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純凈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