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新生兒科 孫瑞雪 編發:宣傳策劃部 發布日期:2025年5月21日
5月16日,附院兒科圣地大講堂,新生兒第五講——新技術推廣篇學術會在線上圓滿召開。由姜泓主任擔任大會主席,本次講座聚焦新生兒救治領域四大核心技術,匯聚延安各兄弟單位醫務人員及兒科研究生、規培生,百余名兒科精英,以"新技術領航,守護生命起點"為主題,共探臨床實戰新篇章!
郝莉霞主任醫師以“技術革新賦能新生兒救治”為核心理念開啟學術會,聚焦四大核心技術突破:通過腦電信號捕捉,精準識別新生兒驚厥;運用高頻超聲探頭實時捕捉肺部特征性影像,快速識別肺部疾病;新生兒超細支氣管鏡技術微創直達氣道核心;新生兒PICC生命橋構建長效輸注通路,實現“一管貫穿全程治療”。這場融合新技術的學術風暴,標志著危重新生兒救治邁入“精準干預、全程可視化”的新階段。
腦電圖:驚厥"隱形信號"的精準捕手
楊瑩瑩醫生以《腦電圖在新生兒驚厥診斷中的應用》為題,以腦電圖為主線,揭秘如何通過動態腦電監測捕捉驚厥信號,實現早診早治。通過系列隨訪EEG,動態評估抗驚厥藥物療效。并通過病例的診療,為我們提供了驚厥診療的思路。
孫瑞雪副主任點評指出:“此技術的精準應用體現了"電-臨床關聯"思維,“多維度診斷框架”的構建彰顯精準醫學理念。新生兒驚厥不是終點診斷,而是探尋病因的起點。通過EEG導航下的精準診療,配合多模態評估體系,將電生理證據貫穿于診斷、治療、預后評估全鏈條,實現從驚厥管理到腦保護的跨越。”
超細支氣管鏡:氣道診療的微創先鋒
張淵韜副主任醫師展示"新生兒科超細武器庫"—床旁支氣管鏡技術,通過視頻演示支氣管鏡下檢查、支氣管肺泡灌洗等高難操作。在操作視頻中,纖巧的支氣管鏡精準探入患兒氣道,成功完成高難度支氣管肺泡灌洗操作,并實時呈現氣道內病變細節。并分享了一例疑難新生兒呼吸道感染案例:患兒長時間無法脫氧,肺部影像學改善不理想,經支氣管鏡檢查及灌洗液高通量測序,快速鎖定少見致病菌,為后續精準抗感染治療指明方向。該技術憑借超細鏡體設計,可安全應用于低體重早產兒,結合多學科協作模式,實現了"鏡下診療-快速檢測-精準干預"全鏈條救治。
馮慧玲醫生點評:“床旁超細支氣管鏡檢查及支氣管鏡下灌洗技術,為復雜氣道疾病開辟新路徑。打破了我市新生兒呼吸道疾病診治的瓶頸,此項技術對清除氣道分泌物、痰栓,改善通氣功能、明確診斷、病原學檢測、評估氣道炎癥等都有很大的作用,明顯縮短了患兒平均住院日。降低了醫療費用。標志著新生兒呼吸危重癥診療邁入可視化、微創化新時代。"
新生兒PICC:生命通道的"隱形守護"
白媛護士長以超低出生體重兒為案例,從術前評估、置管標準流程到術后質控和維護,系統拆解新生兒PICC置管全流程管理。整套方案深度融合解剖學特征與新生兒生理特質。展示了如何建立長效靜脈通路,避免反復穿刺損傷、降低感染風險。白東梅副護士長在點評中高度評價:“PICC技術結合多學科協作模式,真正實現“血管可視化-操作微創化-維護標準化”的全周期閉環管理。”該模式現已成為超早產兒靜脈治療的金標準,這項技術使危重患兒輸液安全性和舒適度實現雙提升,為脆弱生命搭建起安全輸注的“隱形生命橋”。
RDS超聲診斷:呼吸難題的透視眼
郝靜靜醫生結合實時動態影像及具體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病例,解析床旁重癥超聲如何無創篩查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RDS),實現"影像即診斷"。并生動解析了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RDS)的特征性征象:磨玻璃征、雪花征、SFS樣肺實變、胸膜線異常、A線消失等。新生兒床旁肺部超聲的優勢:方便、快捷、實時動態評估肺部疾病變化;可避免X線暴露,早期診斷,指導治療。
馬霞霞醫生點評道:“郝醫生對床旁超聲無創篩查RDS及磨玻璃征、雪花征等特征的解析,為新生兒RDS的診斷和治療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床旁超聲無創篩查具有安全、便捷、可動態觀察等優點,有助于提高RDS的早期診斷率,改善患兒的治療效果和預后。在臨床實踐中,應進一步推廣和應用床旁超聲技術,為新生兒的健康保駕護航。”馬霞霞醫生強調:“當超聲探頭成為醫生的'第三只眼',我們不僅看見病灶,更能預見生機——這正是危重新生兒救治從被動應對到主動干預的質的飛躍!”
姜泓主任向大家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她講到科室的骨干精英,既是扎根臨床一線、日夜與時間賽跑的生命守護者,也是潛心科研、推動技術創新的探索者,無論是新生兒呼吸支持技術的迭代升級,還是危重患兒罕見病早期診斷的精準實踐,每一位講者都結合真實病例與前沿理論,毫無保留地分享了自己的知識和經驗。附院新生兒科作為醫院重點發展的學科之一,積極引進和推廣新技術,致力于為延安市新生兒的健康保駕護航。此次新技術推廣講座,是我們學科發展的重要契機,也是回饋社會、提升醫療服務水平的具體行動。我們正構建“早篩-精診-微創干預”的全鏈條救治體系,為延安地區新生兒健康筑牢技術堡壘。本次大會不僅展現了我院新生兒科在危重癥救治領域的硬核實力,更標志著區域新生兒診療水平邁上新臺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