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日前發布的二十條優化措施,其中“第十三條”指出要“重視發揮中醫藥在新冠肺炎中的獨特作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醫藥無論是在前期的預防上,還是新冠肺炎發病以后的治療上均發揮了重要作用。那么,中醫藥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方面有哪些獨特優勢呢?公眾如何利用中醫藥做好預防?11月25日,記者專訪了陜西省防治新冠肺炎中醫藥救治專家組組長、陜西省中醫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任醫師馬戰平。
馬戰平介紹,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這已經成為國人的共識。中醫所謂的“疫病”就相當于我們現今所說的各種“傳染病”,“新冠肺炎”當然也不例外地歸于中醫“疫病”的范疇,它是目前人類有記錄以來最為嚴重的傳染病之一。中醫藥診治“疫病”已有3000余年的歷史,其對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據有文字可查的春秋戰國《內經》時代,我們的祖先就提出了“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等對“傳染病”較為精準的認識,此后歷代醫家多有闡發,并在預防及治療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西醫傳入我國之前,我們國家之所以能在目前有記錄的300余次大的“疫病”降臨之時巋然屹立,從根本上來講,就是因為有著中醫藥這樣具有“獨特優勢”的醫學法寶的保駕護航。
那么中醫藥到底都有哪些獨特優勢呢?馬戰平告訴記者,首先,中醫學有“后發治人”的優勢,這是因為中醫學對包括“新冠肺炎”在內的所有疾病都會根據“外邪感人,受本難知,因發知受,發則可辨”的法則,從采集到的臨床癥狀、體征、舌象、脈象等信息進行“審證求因”,并推論出疾病的病因、病機,進而提出明確的診治思路和方藥,因而它就會“有的放矢”“精準治療”。
其次,中醫藥有著明確的“異病同治”優勢,目前正值冬春季呼吸道疾病,尤其是病毒性疾病的高發流行季節,也是新冠肺炎可能會“復燃”的季節,雖然從現代醫學來看,它們可能會屬于不同的疾病,但從中醫的角度上分析其發病時段、流行病學特點、臨床癥狀、舌脈等均具有高度相似性,其核心病機基本相同,因此就可以按照“異病同治”的原則進行統一的辨證論治。
再次,中醫學有“治未病”的理念,這里面就包括了“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后防復”的具體內容,也有各種各樣的預防手段,比如:藥物、食療、鍛煉、導引、針灸、推拿等等,總之會針對不同的群體提出相應的指導方法,其中“扶助正氣”“培正固本”是中醫學在治療中最為倡導的理念,我們經常所說的“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是強調了平時就應該提高自身免疫力的重要性,這與現代醫學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
“正是基于中醫學理論的獨特性及近三年來抗疫的實戰性,國家出臺的二十優化措施再次強調了發揮中醫藥獨特優勢的必要性。”馬戰平告訴記者,針對不同群體,結合不同的地域、季節特點,我省防治新冠肺炎中醫藥救治專家組已經提出了明確的防治措施,特別是在預防方面,可以采取包括中藥湯劑、外治法、活動保健、食療等方法來預防。
公眾如何利用中醫藥做好預防?對此,馬戰平介紹,在中藥湯劑方面,建議應用“生黃芪15g、炒白術10g、防風10g、蘇葉10g、金銀花15g、連翹10g、蒲公英15g、大青葉15g、桔梗10g、蘆根15g、炒山藥15g、生甘草6g”組方,以達益氣固表,解表清熱之效。該方12歲以上人群,每天一劑,每劑水煎400ml,早晚各一次(飯后約1小時),溫服,每次200ml,連服3-6天;6-12歲兒童,用量減半;6歲以下兒童及孕婦不建議服用。服藥期間應清淡飲食。宜少食辛辣刺激、生冷及其他不易消化的食物;服藥期間不宜飲濃茶、酒、咖啡等,以免降低藥效。當然,若中草藥煎煮不便,也可選用功效較為相似的,如“益肺解毒顆粒”“清瘟護肺顆粒”等中成藥進行預防。在外治法方面,可以選用艾灸、佩戴香囊、中藥浴足等方法,這些成品一般中醫醫院都有備用,大家可以根據自己所需進行選擇。在活動保健方面,可以選擇八段錦、太極拳、太極劍、廣播體操等,但不宜劇烈運動,避免過汗耗氣。在食療方面,按照“白色入肺”理念指導,可適量食用荸薺、百合、蓮藕、雪梨、銀耳、山藥、白蘿卜、核桃仁等以潤肺生津;也可適量飲用金銀花茶、菊花茶或代茶飲(金銀花3克、菊花3克、荷葉3克、胖大海3克、佩蘭3克,開水沖泡頻服)以清肺泄熱。
“除了以上這些方法外,其他的比如盡早接種新冠病毒疫苗,養成戴口罩、勤洗手、一米線、公筷制等良好衛生習慣和生活方式也很重要,在此不作贅述。”馬戰平告訴記者,“國家出臺的二十條優化措施,并不是讓我們放松警惕,更不是讓我們束手‘躺平’,而是強調了我們應該主動出擊、打一套精準防控的組合拳。作為中醫藥工作者,我們更應發揮自己的獨特優勢,為最終戰勝疫情作出應有的貢獻。”

轉自:群眾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