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相關司局負責同志和專家出席,介紹時不我待 科學精準 抓實抓細疫情防控工作有關情況,敬請關注本期發布會熱點問答!
毫不動搖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加快局部聚集性疫情處置
5月5日,世界衛生組織表示,2020年和2021年,全球與新冠肺炎大流行直接或間接相關的全部死亡人數約為1490萬。目前,全球疫情仍處于高位,病毒還在不斷變異。
5月以來,全國疫情防控形勢整體趨穩,日新增本土確診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繼續下降。截至目前,21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全域為低風險地區,但仍存在反彈風險,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復雜。
要毫不動搖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不麻痹、不厭戰、不僥幸、不松勁,加快局部聚集性疫情處置,堅決做到應檢盡檢、應隔盡隔、應收盡收、應治盡治,協調聯動核酸檢測、流行病學調查、隔離轉運和社區管控等重點環節,確保感染者和風險人群及時排查出、管控住,阻斷疫情傳播擴散。
要從嚴落實常態化疫情防控舉措,把人、物、環境同防要求落實到位。
要繼續做好個人防護,推進新冠病毒疫苗接種工作。
5月以來,全國疫情整體情況如何?
4月中旬以來,我國疫情整體呈持續波動下降態勢,“五一”假期期間全國疫情形勢總體平穩,4月30日到5月5日,全國日均新增報告感染者近5800余例,較高峰期下降80%。
上海市疫情近期每日新增感染者數持續下降,疫情防控形勢持續趨穩;吉林省疫情仍處于掃尾階段,隔離點和封控區以外的風險已經基本控制;北京市疫情通過區域核酸篩查和密接排查管控,擴散風險已有所降低;江西省南昌市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但上饒市需要加大篩查和管控力度;遼寧、浙江、河南等地近期新發感染來源不明的疫情,存在隱匿傳播風險,溯源調查和管控防范難度增大。
目前,全國疫情整體形勢有所好轉但仍復雜嚴峻,存在反彈風險,需要加快局部聚集性疫情處置,及時完善防控措施,做好疫情應對準備。
多地高校全面實行了線上教學,實驗課、實踐課怎么上?
實驗、實踐課是高校教學的重要內容,疫情以來各地各校創新開課方式,充分挖掘各類在線實驗實訓和虛擬仿真平臺資源,通過慕課、現場直播、虛擬仿真等方式開展實驗、實踐教學,開展了大量積極有效的探索實踐。經過近三年大規模在線教學的實踐考驗,多數高校在組織實驗課、實踐課教學方面,都已經有了比較成熟的經驗。
從2013年開始,教育部就開始推動全國高校探索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資源建設。2017年以來已經遴選出728門虛擬仿真實驗一流課程。2018年,上線了“實驗空間”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平臺,為全國高校提供了虛擬仿真課程開放共享服務,這個平臺上線的虛擬仿真實驗課程已經達到3250多門,涵蓋了61個專業類。平臺上線以來,對支撐疫情期間高校實驗教學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年3月下旬,“實驗空間”平臺應吉林省教育廳要求,對吉林省高校2200多名師生開展培訓,吉林大學、延邊大學、長春建筑學院、長春師范大學等高校已經陸續開始依托實驗空間開展線上實驗教學,全省在線實驗達到16萬人次。我們計劃在6月份,“智慧高教”平臺二期建設將增設虛擬仿真實驗板塊,我們也希望各地各高校能夠廣泛關注,積極用好虛擬仿真實驗課資源,滿足我們線上教學的在線教學實驗、實踐的需要。
校園防控有哪些更精準的安排?
從教育系統來講,如何去應對奧密克戎新毒株給我們帶來的沖擊,教育系統要做到“四好”。
一是要“把好門”。要嚴格實施校門的管控,讓病毒沒有機會或者減少病毒進入校園內部的機會,這也是我們做好校門管理的最重要的方面。要認真查驗身份、測體溫、檢查健康碼、行程卡等相關信息,才允許進入校園。
二是要“管好人”。在校園里面的師生,我們要做好健康監測工作,師生以及共同生活人的行程軌跡的管理、健康監測的情況,是我們早發現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除此之外,還要做好師生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要鼓勵大家認真做好個人防護,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各項措施。同時,要加強健康教育,讓廣大師生全面了解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各個環節應該注意的一些問題。
三是要“控好物”。在校園里面,肯定要跟校外發生各種各樣的聯系,包括快遞、人員交往。我們要做好快遞、包裹和其他進入校園物品的疫情防控各項常規檢查。此外,校內的垃圾清運和公共場所的管理,也要真正落到實處。
四是要“備好勤”。在做好各項常態化疫情防控舉措的同時,我們一定要及時做好應急預案。一旦出現感染,要立即全面啟動應急預案,應急預案要制定完善,要經常演練。
什么情況可實行全域“靜態管理”,如何更好做到科學精準?
“動態清零”并不意味著是全域靜態管理。恰恰相反的是,“動態清零”追求的目標之一就是盡可能避免全域靜態管理。當前,針對奧密克戎變異株的特點,一方面要強化快速、果斷、徹底地采取相關防控措施;另一方面要強化精準科學防控,最大限度地平衡好疫情防控和社會經濟發展、正常生產生活之間的關系,要防止層層加碼、“一刀切”的做法。既要防止不作為、慢作為,也要防止亂作為、層層加碼。
原則上來說,在疫情早期,傳播鏈條清晰、風險可控的情況下,沒有必要采取全域靜態管理。但是,當出現廣泛的社區傳播,傳播鏈條不清楚,也就是傳染源和感染者之間,包括密切接觸者之間的關系不清晰,出現暴發流行和規模型反彈的風險較大的情況下,要綜合考慮疫情的特點、所處的階段、防控的能力、社會經濟水平、人口特征這些因素,來決定是否采取更為嚴格的防控措施,比如說靜態管理,以及靜態管理的具體區域大小、范圍、時間和管理的力度等措施。由此可見,落實“四早”、落實“四方責任”,我們就可以有效避免全域靜態管理。
關于如何更好做到科學精準防控這個問題,我們還是要在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總策略、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的指導下,繼續堅持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的基礎上,在當前特別是針對奧密克戎變異株的流行狀況,努力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進一步強化疾病監測工作。監測是早發現的一個非常有力的手段,監測工作做好,發現病人就越早,越早我們就越主動,特別要做好重點人群、重點場所、重點機構的監測管理,要利用好抗原篩查+核酸檢測診斷的有效組合這種監測手段,盡可能早發現感染者,并且防患于未然。
二是要做好相關應急準備,做好應對不同疫情場景下的應急預案,加強相關人員的培訓和演練。特別是要做好方艙醫院、定點醫院、隔離場所和相關防控物資的準備。也要做好在疫情防控期間,如何保障社區老百姓正常生活的保供準備和相關預案,以空間來換時間。
三是在防控措施上,要分清優先次序,明確主攻方向。從一開始,就要把社區的防控放在更加優先的位置,第一時間把風險人群控制在管控范圍。在疫情處置上要更加高效協同,以快制快,確保核酸檢測、流行病學調查、隔離轉運、隔離收治和社區管控這些環節的相互協調聯動。另外,各系統、各類信息應該加強聯動,確保各項工作要求第一時間抵達基層。
轉自:健康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