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心腦血管病醫院 文瑜 核稿:張 潔 審核:李建雄 編發:宣傳策劃部 發布日期:2020年5月13日
近日,延安大學附屬醫院心腦血管病醫院神經外科再次實現技術突破,在陜西省內率先使用無框架腦立體定向儀(機器人)微創治療腦出血已突破60例。無框架腦立體定向儀(機器人)微創治療腦出血由延安大學附屬醫院院長白茫茫同志牽頭,創傷神經外科主任王小龍同志、腫瘤脊髓神經外科副主任衣志剛同志率先引進開展,現已將此項技術推廣到延安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外科各個病區,目前已完成60余例腦出血微創治療。該項技術優點在于定位精準,無需術前在患者頭顱上釘裝定位框架,術后恢復快,后遺癥明顯減輕,療效可靠。
典型病例1:腦出血患者姬某,女,39歲,突發頭痛、意識不清5小時入院,入院時呈朦朧狀態,言語不清,右側肢體偏癱,肌力0級。顱腦CT:左側基底節出血,21ml。入院后急診行無框架腦立體定向機器人手術,鉆孔抽吸血腫15ml,術后第二天患者完全清醒,言語流利,右側肢體肌力可達Ⅲ級。術后三天復查顱腦CT:左側基底節出血殘留2ml。
典型病例2 :腦干出血患者王某,女,54歲,突發意識不清5小時入院,入院時查體:自主呼吸深慢、深昏迷狀態、雙瞳1mm光反應消失、雙側Babingski征陽性,顱腦CT提示:腦干(橋腦)出血15ml并破入腦室,發病6小時自主呼吸消失,入院后急診行無框架立體定向腦干血腫腔置管引流術,術中抽吸血腫7ml,術后呼吸恢復。術后45天 患者生命體征穩定,好轉出院。
典型病例3 :腦膿腫患者拓某,女58歲,發熱頭痛2周,右側化膿性中耳炎乳突根治術后1周,經MRI平掃增強,提示右顳葉腦膿腫,膿腫壁已形成。入院后行無框架立體定向腦膿腫置管沖洗引流術,術后給抗感染支持治療,患者不再發熱,精神漸好轉,傷口愈合好。術后兩周復查增強頭顱磁共振,膿腫消失。患者痊愈出院。
無框架腦立體定向機器人手術的應用是腦立體定向神經外科發展的一個代表性新領域,是以計算機技術為基礎的新型現代化微創腦部手術,并且術前無需在患者頭顱上釘裝定位框架,既方便了操作,又消除了患者安裝定位框架的緊張與痛苦。它將機器人技術、現代神經影像診斷技術、立體定向外科技術通過高性能計算機相結合,融合各種先進影像圖像,準確標示出顱內靶點的三維空間坐標,然后再微創鉆孔入顱,利用機器人動力機械臂的精密傳感器,精準清除病灶,該技術我院目前主要運用于腦出血、腦膿腫、立體定向顱內活檢。無框架腦立體定向機器人手術大量的開展,標志著延安大學附屬醫院心腦血管病醫院神經外科學科的發展又出現了一個突破性的閃光點,為今后開展DBS(腦深部電刺激術)、SEEG(立體定向腦電圖技術)、核團毀損等工作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