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鄂爾多斯文明網
中華文明以易詩書禮樂春秋為源泉,堪稱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也是世界上延續時間最長的文明。順史追源,中國的禮儀之大、文章之華,讓世界為之震撼,讓十三億中華兒女為之無限自豪。
遍翻滲透著華夏文明點滴印記的豐富書籍,無論是《論語》、《道德經》、《史記》……每一本都能觸摸到代表著華夏文明標志的道德與禮儀之教說。神道設教、禮樂教化,嚴華夷之辨,推崇仁義禮智信是中華文明的思想核心。而易學則更是中華文明博大精深的根本。《史記·秦本紀》中,秦穆公說:“中國以詩書禮樂法度為政。”明朝開國功臣劉伯溫云:“夫華夷峻防,一王大法,胡主中國,幾變于夷,圣經明義,千載或湮焉。”綜上所云,我們可以體悟:六經、六藝、五常以及其主張的詩書禮樂之道是華夏文明的本質,而道德文明,則是中國人代代相傳的“傳家寶”。
伴隨著歷史的車輪一路款款前行中,泱泱中華文明在時代的激流中似乎有些遺落與迷失,尤其是處于時下這個物欲橫流,人心不古的時代中,各種有悖于道德文明的行為千奇百態,屢禁不止。事關老百姓健康的食品、藥品問題已然成為中國老百姓的心頭之患。黑心饅頭、毒膠囊、注水肉、毒果凍、毒老酸奶……一個個入口的藥品、食品,將企業的社會誠信力與監管部門的執法力推到風口浪尖上;一些地方官員一事當前,先替自己打算,把家肥屋潤、個人享受放在第一位,整天紙醉金迷,對社會對公眾漠不關心,不過問,使公眾失去主心骨,失去方向;與此同時,人與人之間的誠信也逐漸在流失,街頭摔倒不敢扶,河里溺水不敢救,路見不平不敢吼……鄰里之間、同事之間、朋友之間缺少了曾經的那一份信任和珍貴的親情。有的人為保私利,強取豪奪,寸步不讓;有的人為了蠅頭小利,不惜背信棄義,舍臉去皮;更有人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擇手段,不計后果……
當然,如果以少數人、少數事的道德缺失,以偏概全,由此斷定中國人已公德盡失,這種說法必定太絕對化。在一個社會里,以訛報德、以怨報德的人,終是少數,我們當然不能將一片“樹葉”產生的負效應無限放大,去覆蓋整個“森林”。
然而,我們也不能由此忽略這種“個別”行為帶來的巨大效應,長此以往,這些行為帶來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人與人之間誠信的缺失,是身邊真善美的逐漸淪喪,是各種敗壞行徑向道德文明的直接叫板。一個文明的城市,不能忽視公眾道德素質教育的提升,一個文明的國度,不能丟失道德文明這個“傳家寶”。不論時代如何發展,道德文明永遠是一個社會快速、健康發展的過硬指標。而唯有社會整體道德素質的提高,才是一個文明城市、一個文明國度最具活力、最具魅力的東西。
因此,牢牢抓住老祖宗留下來的文明“傳家寶”,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發揚,在發揚的過程中逐漸積淀,再將這些寶貴優秀的資源作為新時期留給后代子孫的“傳家寶”,一代一代傳承下去,持之以恒,入心入肺,才能將道德文明融入中國的泱泱歷史發展過程中,真正發揮“傳家寶”的偉大作用。(特約評論員李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