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心腦血管病醫院 劉哲 核稿:祁軍利 編發:宣傳策劃部 發布日期:2025年1月24日
1月14日,我院心腦血管病醫院心血管病中心介入團隊成功為一名41歲男性猝死極高危患者實施了陜北首例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轉復除顫器(S-ICD)手術。
該患者來院時心功能基本正常,在單腔起搏器植入后反復發作惡性心律失常,需要進行猝死的二級預防,有ICD植入的強適應癥;患者起搏比例為0.3%,起搏比例不高,在經過全面的術前篩選和評估后,可以實現起搏器和S-ICD的聯用。
考慮到患者年輕預期壽命長,為了避免傳統經靜脈植入ICD可能導致的手術相關并發癥和遠期的導線相關并發癥,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質量和滿意度,經過與患者及家屬充分溝通,為患者選用了目前全球唯一一款可兼容核磁檢查的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轉復除顫器(S-ICD)系統。術前應用自動篩查工具(AST)對患者進行體表心電圖篩查,符合植入前篩查標準。
1月14日,手術由心血管病中心李飛主任醫師主刀、劉哲主任醫師協助下,手術過程順利,耗時約一小時,患者無痛感,術后第二天可以下床活動。
在我國SCD的發生率為41.9/10萬人,猝死人數約54.4萬/年,西方國家SCD的發病率為84~200/10萬人/年,而幸存者只占1%~15%。心源性猝死預防刻不容緩。
我院心腦血管病醫院李飛主任團隊該項手術的成功開展,為延安以及陜北地區的心臟性猝死預防的患者開辟了不經心腔植入而更安全的器械治療全新路徑。
李飛教授介紹,心源性猝死是我國心血管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惡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心源性猝死最常見的直接原因。及時識別并有效除顫是預防這類患者發生心源性猝死的關鍵。S-ICD是在心源性猝死預防領域取得革命性突破的新技術,其優勢在于整個系統完全埋藏于皮下,不需要經靜脈途徑放置除顫導線,不直接接觸心臟,通過皮下電極來采集信號,反映患者的真實心律,從而提供安全有效的除顫治療。同時也徹底避免了血管損傷的風險,降低了潛在的系統感染風險,保留靜脈通路,避免經靜脈導線植入或者拔除的相關并發癥,為心源性猝死的高危患者提供了最新的治療方案。
S-ICD適合不需要起搏、無CRT適應證的猝死預防患者植入,特別是靜脈通路有障礙,高感染風險的患者;發生過囊袋感染或者容易發生感染的糖尿病患者、尿毒癥、終末期腎病長期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的患者;預期壽命10年以上,需要進行更換手術的患者;上肢活動較多,容易造成經靜脈除顫導線磨損引起誤放電的患者等。S-ICD為此類型患者提供了更加優異的預防心臟性猝死的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