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消化內科 溫彥麗 核稿:李建雄 編發:宣傳策劃部 發布日期:2024年3月19日
近日,我院消化內科先后收住了兩名“胰腺假性囊腫”的病人,其中一例囊腫已形成半年多,因為壓迫胃腔,病人出現了腹脹、消化不良等癥狀 ;另一例則更是飽受“囊腫之苦”,去年因為壓迫膽管出現膽道梗阻,在我院消化內科放置了膽管支架,梗阻雖解除了,但時間一長,支架將面臨再堵的問題。今年復查CT,囊腫比之前“變大”了,膽管、十二指腸、胰腺都被擠壓。病人也曾到外地就醫,欲要求助外科,但因為囊腫的位置“特殊”,外科手術的風險很高。
兩名病人的痛苦亟待解決,消化內科劉鵬飛主任、溫彥麗副主任醫師與交大二附院馬師洋教授通過細致地研究與反復地討論,與病人及家屬充分溝通并取得同意后,于3月8日這一天為兩位病人施行“超聲內鏡下胰腺假性囊腫經胃穿刺置管引流”。手術非常成功,第二天復查CT,囊腫已經明顯“縮小”了。
胰腺假性囊腫治療方法包括經皮穿刺引流、外科手術引流、腹腔鏡手術引流及內鏡下透壁引流。內鏡下透壁引流相比其他方法,有著成功率高、并發癥發生率和死亡率低于外科手術,復發率低,同時住院時間縮短、住院總費用降低等優點,被推薦為假性囊腫的首選方法。
消化內科開展的這一新技術,說明我院超聲內鏡下的介入治療水平又上了一個新的臺階,也填補了我院及陜北地區消化系統疾病診治新方法的又一空白。
超聲內鏡——消化內科醫生的“透視眼”,人體中一臺兼具廣角與微距功能的“高清相機”。消化道腫瘤及黏膜下病變,超聲內鏡可以判斷病灶來源與侵犯深度;聯合淋巴結穿刺對腫瘤的T分期和N分期有著重要意義;胰腺占位性病變,超聲內鏡可以做出診斷,尤其借助超聲穿刺,可以取得組織,做出病理診斷;還有膽道的微小結石,CT和MRI難發現,超聲內鏡則可以發現2-3mm的微小結石和泥沙樣結石;還有膽胰管造影術和引流治療等。在這些領域,超聲內鏡真是“大有作為”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