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兒科二病區 李興珍 核稿:李建雄 編發:宣傳策劃部 發布日期:2023年1月7日
新冠病毒疫情卷土重來給寒冷的冬天增加了一份凝重,一分焦慮。它毫不留情,打破我們原本有序的工作狀態和寧靜祥和的生活,兒科二病區醫護人員在抗擊疫情一線,用實際行動點亮“同舟共濟揚帆起”的團結之光。
11月伊始,兒科二病區的馬曉鵬、任華醫生,米二霞、付錦玉護士先后去往延安醫療集團傳染病分院支援;那些連軸轉的日子里,防護衣使行動變得笨拙,護目鏡上視物不再清晰,雙層橡膠手套給靜脈采血及輸液增加了很大難度……而鏡框和口罩配合下的“最美壓痕”倒像是給他們的“軍功章”。連續不間斷的工作更是對體力和心理的雙重考驗,但是他們經受住了考驗,圓滿地完成了任務,當聽到家屬說“謝謝”的一瞬間,所有的勞累都化成了一抹微笑。我們的歲月靜好,不過是他們在負重前行罷了。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患者急劇增多,王翠翠醫生,沙文文、李皎護士主動請纓,前往延安方艙醫院支援,更難能可貴的是米二霞護士又一次主動出征,她說:“我支援過傳染病分院,護理新冠病人方面有經驗,我年輕、體質好,讓我去。”在方艙醫院工作的1個月她們面對患者及家屬各種問題的“輪番質疑”,從不抱怨,而是耐心地一一解答,盡職盡責地完成醫療救治工作。她們也為人父母,為人子女,但是為了醫院這個大家,為了全力滿足人民群眾的就醫需求,選擇了感染的風險,選擇了獨自承受孤獨,她們是平凡的醫務工作者,同時她們還有一個讓我們引以為傲的稱呼叫做“兒科二病區醫護”。
隨著疫情防控政策的調整,取消醫院大門健康碼查驗、查驗核酸,這也意味著醫院及醫務工作者將直接面對疫情的沖擊。對于兒科來說門急診、發熱門診都是疫情的第一道關卡,雖然兒科二病區門急診醫師都做好了隨時可能感染的思想準備,但是疫情比我們預測的來得要更猛、更重,馮孝強醫生第一個感染了,劉甜醫師感染了,為了不給科室增添負擔,劉甜醫師確診的當晚堅持在急診上班,忍受著發熱的病痛,穿著厚重的防護服,不停地接診發熱的患兒,夜間10點實在是堅持不住了給主任發了求助信息,副主任謝坤霞急忙趕去接替她。
為了適應疫情形勢的變化,兒科二病區增設病床于12月22日開始接收新冠患兒,李興珍作為科主任,身先士卒,帶領謝坤霞副主任前往發熱門診,兒科急診24小時值班,堅守疫情一線,謝坤霞副主任累倒在兒科急診;病房只有馬曉鵬、任華兩個醫師,住院部24小時的工作強度,很快任華感染了,王翠翠支援方艙還沒有來的及休整,急忙趕來上班,馮孝強、劉甜發熱剛剛退去就回到了工作崗位,曹麗護士長帶“陽”上班,發著低燒,聲音嘶啞還在安排護理工作,去兄弟科室調度床位,面對高負荷的工作強度,多位醫師、護士相繼感染;但是緊要關頭沒有一個人退縮,王瑞、白苗、姜敏、王麗麗、米二霞、米娟娟等護士都是帶“陽”堅持上班,直至高熱難忍,邁不動腳步了才休息下來。
世上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在李興珍主任的帶領下,兒科二病區這個大家庭的每一位成員無一退縮,全體醫護團結一心,大家主動加班,主動替班,毫無怨言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連續工作十幾小時甚至更長時間,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宗旨。
病毒無情,人間有愛。疫情面前沒有旁觀者,疫情防控沒有局外人。兒科二病區人與人之間的守望相助,面對困難的團結一心,點亮了抗擊疫情的絲絲燭火,傳遞出血濃于水的同胞之情,匯聚成一股磅礴的力量,讓病區格外溫暖。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終究戰勝疫情,脫掉口罩露出久違的笑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