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宣傳策劃科 云 莉 核稿:周 秦 發布日期:2011年2月26日
2011年1月延大附院工作總結表彰大會上 “陜北胃癌防治研究30年”被評為醫院科技特等獎。30年期間陜北胃癌防治研究組進行了長期的、連續的和系統的胃癌綜合防治研究。為陜北胃癌防治研究事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課題研究組的三代主要負責人,分別是馬霄教授、付春明教授、惠起源教授和馮義朝教授。30年來,他們本著踏踏實實的科學精神,不辭勞苦,跋山涉水,認真進行課題研究,在研究中積累了治療胃病的實際經驗,為以后的科學研究打下了基礎。
1976年,全國3年人口死因回顧調查證實,陜西省胃癌高發的前十個縣全在陜北。陜北成為我國黃土高原胃癌高發區,胃癌給當地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帶來了極大地危害,也引起了當地衛生部門和一些醫學科研機構的關注和重視。
1981年,綏德縣土地岔公社高家岔村向省、地衛生部門反映,該村1976-1981年間有21人死于癌癥,其中19人死于消化系腫瘤。受省衛生廳委托,馬宵教授率領專業人員到高家岔村進行了實地考察,并對全村居民進行了體檢。1984年,馬宵教授來延安創辦延安醫學院,組建了陜北肝胃癌研究組。
在研究期間,國家大搞經濟建設,各行各業、各種人群都在為自己的生活搞經濟,研究組也經歷了不被支持和理解的情景,他們憑著對科學的嚴謹,對陜北人民的厚愛,對真理的追求,利用暑假時間對安塞縣真武洞鎮、佳縣店鎮鄉、綏德縣土地岔鄉三個鄉鎮的自然人群進行普查、普治。每次下鄉用的是醫學院的一輛舊車,炎熱的天氣,車里人多,又沒空調。還經常遇到車出問題。為了節約經費,他們下鄉就住公社土窯,幾個人睡一條土炕,炕上又熱又有跳蚤。吃飯就吃灶上的大鍋飯。晚上還給當地的鄉鎮衛生員用小黑板培訓。91年惠起源教授辦了個《陜北胃病理學學習班》,組織當地縣級醫院的病理科醫生學習。他們的活動也帶動了縣級醫療活動,為基層醫院培養了一批醫學人才。
下鄉后,他們發現老鄉的飲用水都是人畜共用,就建議老鄉改善水源,換糧。又建議他們飲食要低鹽、少食或禁食酸菜,多食新鮮蔬菜、豆制品,改善和改變了群眾生活環境和飲食習慣。30年期間他們共進行了12次普查和防癌宣傳教育,臨床檢查和流行病學調查共3萬余人,胃鏡及病理學檢查3千余人。為群眾免費做B超、胃鏡等,往往都是一人身兼數職,做胃鏡的人多,光胃鏡就換了4條,馮義朝主任醫師經常忙到中午1點,累的腿都腫了,連飯也吃不進去。由于極端的敬業精神,他們很快就和老鄉打成一片,鄉親們經常把自己家里留下來的雞蛋和面條端給他們。有一次,B超檢查出來一位大娘有24斤重的卵巢瘤,他們就立即勸說大娘在地段醫院做了手術,共花去費用700多元,而當時這個手術一般也得幾萬元。大娘家里人感動的不知說什么好。經他們檢查出來的早期胃癌患者也有好多例,起初他們都對大夫們說:“我感覺好好的,能吃能喝,哪來的病!”可檢查出來卻是癌癥,因為早期發現,這些人也都得到了及早的治療,并且延長了生命。
堅持一次,是再普通不過的了,可三十年如一日,就要憑巨大精神力量的支持。 80年代末,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陜北腫瘤病防治工作的現狀,為了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胃癌防治研究規劃,惠起源教授單獨一個人去搞調查,他一個月行程3000多公里,跑了14個縣。那時候,票還難買,有一次到佳縣,他沒買上票,就混上車,結果要被趕下車,他不下車,多買了一站票,才通過了售票員的允許。當時他們的工資也就是70、80塊錢,而且他們下鄉一般也不拿補助。老百姓問他們:“國家給你們多少錢,讓你們搞調查?” 有的老百姓說:“這些事,只有傻子才愿意干。”
他們每次普查,最少到普查點跑四次。一次和縣政府衛生部門、鄉政府協商;一次預約時間,查看現場;一次普查;一次送報告。沒有打印機,他們的尋訪名單、調查表格都是手工抄寫,復寫紙復寫或鉛字打印。調查的所有資料惠起源教授都一一完好無損的保存著。大堆資料里有惠起源教授親手畫的縣級區域調查路線圖和他下鄉回來后老鄉的孩子和他的通信,關于詢問他看病的事。信上寫了他們的父親患病的癥狀、服藥后的表現及現在該怎么處理的情況。
通過普查,他們實施了早診、早治慢性胃病等預防措施,使該地區胃癌發病率、死亡率有所降低。為陜北胃癌研究提供了科學的依據,提高了當地居民的健康水平,減少了醫藥費用開支,穩定了干部群眾談癌色變的情緒,消除了恐懼心理。
雖然延安的科研環境和條件比較差,但是研究組還是取得了不斐的成績。92年惠起源的學術論文在上海國際胃腸病學會上進行了交流。02年第五屆全球胃癌大會也對他發出了邀請函。他們還親自到遼寧莊河研究現場、山東臨朐縣現場交流學習。目前據報道,全國只有山東、遼寧、福建在搞這方面的研究。陜北胃癌研究組研究水平在國內屬于先進水平。
30年來研究組共承擔省、市級科研項目9項,發表胃癌及癌前病變系列研究論文74篇,編寫《胃癌基礎與臨床》專著1部和胃癌防治宣傳手冊《胃癌防治》、《陜西省安塞縣醫療衛生知識宣傳手冊》2本。
課題研究組后期的主要負責人是惠起源教授和馮義朝教授。他們倆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是共同事業的合作伙伴。惠起源在年輕時就抄寫了一句格言:“學者沒有事業,就像烏云沒有雨一樣。”他的故鄉安塞是胃癌高發區,這使得他畢業后選擇了病理學專業,并全身心地投入了腫瘤研究事業。通過研究,更堅定了他的志向、信心和決心。馮義朝在平時的工作上兢兢業業,對研究癡迷敬業,他們對醫學事業的奉獻精神影響著醫院的一大批年青人。
與現代人相比,他們身上具備的精神,是追求科學真理的精神;是一種團結協作的精神,互相謙遜禮讓;是一種持之以恒、鍥而不舍的精神。他們不急功近利,不圖名不圖利,不增加農民負擔。農民都親切的叫他們:“毛主席的醫療隊又回來了”。
科學的大道從來就沒有坦途,只有將自己的靈魂融入真理的事業,并為之奮斗一生,才能開出燦爛的花。研究組將踏實的態度付諸于實踐中,默默無聞的堅持下來,成了這一行的驕驕者,相信只要能俯下身子肯干,就一定會做出驕人的成績來!